Forex Brokers https://112brokers.com/markets/forex-brokers 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世界上,某些执拗和不必要的强硬成为了冲突加剧的催化剂。 资料图 看看英国首相特拉斯。 在争议中实施“激进减税法案”,最后不得不甩锅财政大臣后,再为自己的错误道歉,但道歉容易,陷入危机的英国却让世界为之惊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一种通常只适用于脆弱发展中经济体的言辞谴责英国。 毫不意外地特拉斯的支持率再创新低,民调显示,英国只有10%的人还对她有好感。 除开为英国女王举行的哀悼期(其间所有政治活动都暂停),特拉斯只享受了7天的完全首相权力,全球经济力量就“摧毁”了她的政府。财政大臣被开除,内政大臣主动辞职,特拉斯面临比约翰逊下台更狼狈的境况。 在议会下院受到质询时,辩论中的特拉斯看起来比之前更强大、更有战斗力,面对质询时她把自己形容为“斗士”,还强调:“我是一名斗士,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 资料图 但特拉斯喊声大能力小,嘴上强硬,想当铁娘子却没能力处理英国困境,反而把英国推向更糟糕的局面。而由于特拉斯在担任外长期间的不良互动,也并没有谁愿意出手帮助英国。强硬不允许北爱尔兰、苏格兰进行独立公投,甚至让特拉斯刚上台,就被欧盟、美国双双警告。 再列几句特拉斯的强硬语录: “按下核按钮是首相重要职责”,哪怕意味着世界毁灭。 若当选,就跟中国摊牌,要将中国列为所谓“英国国家安全威胁”。 G20上“我会直接把普京叫出来谈”,要挫一挫俄外长拉夫罗夫的锐气。 “我们必须打掉他们利用能源、利用制造业对西方集团敲诈,他们必须遵循以美国制定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西方的终极目的是只有一种语言——英语。” 就特拉斯目前的状况,有资深保守党议员表示,特拉斯下台时间已按小时计,而不是按天计。或许这位强硬的“斗士”没机会前往G20“直接把普京叫出来谈”。 资料图 除了前外长现首相特拉斯,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同样是“嘴强王者”。 贝尔伯克强硬表态,德国将“不惜一切代价提供武器支持乌克兰”,西方不应接受任何会令乌克兰失去领土的和平协议。 此前她表示,不管德国选民怎么对能源价格暴涨有怨言,德国都要支持乌克兰,哪怕是爆发大规模示威,也必须继续制裁俄罗斯。 资料图 贝尔伯克指责前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有东欧伙伴国家警告德国不要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但是德国并没有重视这些意见,才造成了今天的恶果。 而身为“倾向环保与和平主义”的绿党主席,贝尔伯克同样在对华对俄政策方面持强硬立场,她渲染中国是“全球性挑战”。 实际上,德国在之前之所以能保持多年的繁荣,一方面是背靠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一方面是俄罗斯提供的廉价能源。压低能源价格降低了生产成本,抬高了商品竞争力,与中国的合作,同样是互利共赢。 反之,欧洲的企业在美国的高价能源勒索和利诱下迁往美国,工业强国德国影响最大。 德国总理朔尔茨已经明确表示了不能与中国脱钩,德国副总理哈贝克也表示,企业迁美给欧洲带来威胁,但贝尔伯克这个外长却不顾德国国情、民意坚定地站到了美国价值观一边。(易之) 延伸阅读 美国大发横财,欧洲叫苦不迭,法德领导人要找美国“好好聊聊” 美国持续往赌桌加注,欧洲还能跟得起吗? 貌似同在一个战壕里的两个战友,一个大发横财,一个叫苦不迭……这荒诞的一幕,却是如今美欧关系的真实写照。 如今,在通胀压力和民意愤懑间挣扎已久的欧洲似乎终于醒过神来。 虽然七国集团(G7)仍在勉力维持口径一致,但法德等国领导人纷纷表示要找美国“好好聊聊”,以免再当冤大头。 法国多地面临油荒 最近几天,法国多地加油站遭遇“油荒”,加油站外频频出现汽车“长龙”,尤以首都巴黎及其附近地区为甚。 法媒统计称,至少30%的加油站已经遭遇了供应困难。上法兰西大区尤其严重,近55%的加油站受到冲击。首都巴黎所在的法兰西岛大区也有45%的加油站“至少一种燃油产品断供”。 法国一家加油站前排起等待加油的“长龙”。图源:Reuters 究其原因,与法国两大能源巨头道达尔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的炼油厂罢工活动关系紧密。而工人们的罢工原因也非常简单——国家通胀情况严峻,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能源巨头获取巨额利润,却不愿与员工共享。 据法媒报道,道达尔此前向股东支付了高达约80亿欧元的股息,而石油工人们的工资却没有任何调整。埃克森美孚的数据更为惊人。该公司今年二季度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79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 毫无疑问,欧洲地缘政治形势的紧张成就了欧美能源巨头的盛宴,而广大的欧洲民众却是资本巨额利润的源泉。俄乌冲突以来,伴随西方对俄能源制裁的不断加码,美国能源也越来越多地运往欧洲。 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路孚特公司的数据显示,9月份,美国出港货船装载的液化天然气达630万吨,其中近70%都被运往欧洲。美媒报道称,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利润就高达令业内人士惊呼“疯狂”的1亿美元以上,而这还是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前的数据。 欧洲面临产业流失 夏去秋至,空气中的寒意在迫使欧洲更多进口高价能源的同时,也在冷却欧洲不少政治人物原本发热的头脑。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10日在国民议会讨论预算案时,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经济强权,呼吁欧美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经济关系。勒梅尔称,法国不允许俄乌冲突造成美国经济主导全球,而欧洲经济遭到削弱。 事实上,与正在发生的产业转移相比,勒梅尔的罕见控诉仍是非常无力的。由于能源供应紧缺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正将资本与产能外迁,而美国恰恰是这些企业最为钟意的对象。勒梅尔认为,高价能源正不断削弱法国企业的竞争力,已危及法国政府的“再工业化”战略。 俄乌冲突与美国的强势正让欧洲面临“双输”局面。图源:worldatlas 法国总统马克龙日前在巴黎的一场企业家大会上也忍不住抱怨称:“我们要支付四倍的价格,看在友谊的份上,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马克龙表示,在G7会议上要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据德国《商报》日前报道,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扩展业务,其中包括汉莎航空、西门子、阿尔迪和费森尤斯等大名鼎鼎的企业。同时,意大利超过35万家企业陷入经营亏损,荷兰最大铝业制造商代尔夫宰尔达姆科铝业公司日前宣布停产,欧洲最大化肥生产商挪威亚拉国际公司已关闭一座大型化肥厂。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日前也在专访中暗指个别“友好”国家以过高的价格向德国供应天然气,借俄乌冲突发战争财。哈贝克此前表示,因为能源成本过高,德国今年经济损失将接近600亿欧元,明年损失则可能接近1000亿欧元,经济复苏已无从谈起。 捆绑游戏还要继续? 面对逐渐醒过来的欧洲,美国似乎执意要将这场捆绑游戏玩下去。 11日,G7领导人举行线上紧急会议,商讨俄乌冲突再度升级。会议声明称,G7将继续向乌克兰提供财政、军事、外交和法律援助,并将坚定与乌克兰站在一起,不论需要多久时间。此前,克里米亚大桥遭遇乌方攻击,俄方继而宣布对乌克兰能源等基础设施实施报复。 11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宣布将在下周举行计划中的年度例行核威慑力量演习,理由是取消演习反而会向俄罗斯发出“错误信号”。鉴于俄方日前多次重申不会使用核武器,到底是谁在炒作核紧张态势,不言而喻。 美国持续往赌桌加注,欧洲还能跟得起吗?图源:ABC 此外,乌克兰方面11日夜表示,最新4套美国“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已经运抵。而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11日才在社交媒体公开警告称,将俄乌冲突升级至世界大战的最快办法是,向基辅提供射程更远的多管火箭炮系统。 尽管欧洲多国也在向乌克兰提供军援,但与大发横财的美国不同的是,欧洲是在勒紧裤腰带,咬牙坚持着:法国推出全国节能计划,号召民众减少洗澡时间;英国多地计划无偿开放有供暖设备的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意大利不少家庭“穿越”回燃木取暖时代,提前为过冬囤积柴火。 凛冬将至,显而易见的是,美国的利益并不等同于欧洲的利益,更不应凌驾于欧洲的利益之上。也许正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所说,美国人大发横财,而欧洲人在给他们付钱的同时,也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失去竞争力。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肇州资讯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